看池塘早晚pH的变化
生活休闲 >
随笔 >
其它 >
文档预览
4 页
1623 浏览
16 收藏
4.9分
摘要:看池塘早晚pH的变化为光合作用,沉水植物有多努力?2020年09月04日11:02新浪科技综合35亿年前,伴随蓝藻的诞生,光合作用登上了历史舞台,并牢牢占据着生物化学循环的C位。植物为了能最大程度的进行光合作用,可谓是耍尽花招,争奇斗艳。究其根本其竞争的本质是对光合作用的三要素:光、水和CO2的竞争。从广袤的海滨到无边的荒漠,从炎热的赤道到冰封的两极,陆生植物均在使用大气中的CO2。近几个世纪的人类活动使大气层中的CO2浓度从工业革命之前的280ppm增加到了现在的379ppm(IPCC2007),但是大气中CO2的变化的程度与水体中一昼夜的变化相比实则小巫见大巫。自然水体中无机碳的存在形式主要有CO2,HCO3-,CO32-,处于主导地位的无机碳形式由pH调控。池塘和湖泊中,早晚的pH变化范围为7.0-9.0,那么CO2在一天之中的浓度可以相差百倍。此外,CO2在水体中的扩散速率仅仅是空气中的万分之一,这进一步限制了沉水植物光合作用时CO2的有效供应。为了适应水体无机碳环境,沉水植物都做了哪些努力呢?削足适履——水生植物叶片结构的变化地球上的生命皆诞生于海洋中,植物为了“登陆”,早在4亿年前就演化出了气孔,可以控制大气中CO2的摄入及自身水分的散失。然而现存的沉水植物大多数都没有(功能性的)气孔,导致它们无法通过控制气孔的开合来调节CO2的吸收。沉水植物的叶片通常会发育成非常薄的条形、卵圆形、丝状或羽毛状。据统计,全球沉水植物的叶片平均厚度约为130μm,也就是大约两到三个细胞的厚度,而陆生植物叶片的平均厚度约240μm(Maberly&Gonter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匿名用户 于 2020-11-12 05:27:47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