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学设计
摘要:寻找彷徨中的美丽——《雨巷》教学设计课题雨地位课时教学对象巷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一课时职高一年级学生课型教学用具诗歌鉴赏课多媒体教材分析《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戴望舒因参加进步活动避于友人家,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诗歌正是他这种心情的体现。全诗借助雨巷、篱墙、油纸伞、丁香姑娘等意象,抒发了因美好理想破灭而产生的孤独感和彷徨感。戴望舒由此赢得“雨巷诗人”的美名。诗歌巧妙地将法国象征主义手法和中国传统诗歌意象进行了完美结合,是中国现代新诗中一颗闪耀的明珠。学情分析这是一个缺失人文情怀,充斥快餐文化的时代。我的学生是这个时代中个性鲜明的职高学生。他们远离诗歌、亲近动漫;他们敢于求新、疏于思考。教师应充分利用诗歌等文学形式,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了解诗歌意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意象的选择之巧、组合之妙。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赏、微博讨论等方法,加强对诗歌意象的解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的忧郁情感,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重点:1、体会诗歌意象的选择、组合之巧妙。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理念难点:感悟诗人忧郁、彷徨的复杂情感。情境教学法、诵读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品读鉴赏法、微博交流大纲规定:要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感受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学会初步欣赏文学作品,敢于表达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感悟。本堂课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及心理特点,充分发挥语文课潜移默化的功能,设置诵读、鉴赏等环节,并通过微博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活动参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8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8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匿名用户 于 2019-09-02 12:54:34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