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
摘要:一、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的产生和发展中国传统心理治疗思想和理论是随着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而初步形成的。早在远古时期的巫医祝由术就是一种原始的心理治疗方法。《说范》、《山海经》等典籍中也记载了一些心理治疗的例子,这是中国传统心理治疗的萌芽时期。据初步研究,《吕氏春秋》载文挚以“怒胜思”治愈齐王的病例是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的最早记录,但此时并没有系统的理论[1]。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专门论述了七情致病的思想:“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正因为情志能影响气机升降聚散,《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利用情志相胜心理疗法以达到治愈疾病为目的的基本原理:“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2]至此,中国古代情志相胜疗法及其理论之雏形基本形成。此后,“历代医家,或案或论,多有载述,金元明清至鼎盛;何间丹溪多有建树,张氏子和登峰造极,原礼景岳迭出新意,天士廷光遥相辉映”[3]。由此脉络,可见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百度空间|百度首页|登录雯木简简单单做我自己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好友查看文章【转】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七情的致病特点七情致病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发病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二是直接伤及内脏。三是首先影响人体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匿名用户 于 2022-09-08 23:25:07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