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妇女月经后期
摘要:中医治妇女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既往亦有称“经行后期”、“月经延后”、“月经落后”、“经迟”等。一般认为要连续出现两个周期以上,若每次仅延后三五天,或偶然延后一次,下次仍如期来潮者,均不作月经后期论。此外,青春期月经初潮后1年内,或围绝经期绝经前,周期时有延后,且无其他证候者,亦不作病论。月经后期如伴经量过少,常可发展为闭经。西医学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出现月经延后征象者可参照本病治疗。本病首见于汉代《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谓“至期不来”。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妇人方下》中有“隔月不来”,“两月三月一来”的记载。宋代《妇人大全良方·调经门》引王子亨所言:“过于阴则后时而至”,认为月经后期为阴盛血寒所致。元代《丹溪心法·妇人》中提出“血虚”、“血热”、“痰多”均可导致月经后期的发生,并指出相应的方药,进一步丰富了月经后期的内容。明代《医方考·妇人门》论述月经后期为寒,为郁,为气,为痰。《万病回春·妇人科》认为过期而来,紫黑有块是气郁血滞。薛己、万全、张景岳等更提出了“脾经血虚”、“肝经血少”、“气血虚弱”、“气血虚少”、“气逆血少”、“脾胃虚损”、“痰湿壅滞”以及“水亏血少,燥涩而然”、“阳虚内寒,生化失期”等月经后期的发病机理,并提出补脾养血、滋水涵木、气血双补、疏肝理气、导痰行气、清热滋阴、温经活血、温养气血等治法和相应的方药,使本病在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渐臻完备。综上所述,月经后期一病在东汉时期即有记载,经过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为本病确立了理论基础和辨证治疗原则,这些宝贵经验至今仍为医家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匿名用户 于 2022-08-25 23:17:19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