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探险与科研
摘要:北极探险与科研1.北极科研现状---随着冷战的结束,北极研究日趋活跃、开放。1990年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ASC)成立。作为非政府的国际性组织,现有IASC包括中国在内的17个成员国,把科学研究作为主要任务,旨在鼓励、促进和加强国际北极多学科综合研究,并在优先研究领域中,把"北极与全球变化"放在最优先的地位。核心科学目标可归纳为:对整体地球系统环境演变的认识与预测,因此,北极的科学研究也将"环境"和"预测"做为根本目标。1996年12月,"国际北极研究规划会议(ICARP,1995)向IASC年会提出了5个研究领域的10项优先研究计划建议:全球变化对北极地区及其居民的影响北极地区紫外增强的影响研究;巴伦支海影响研究(BASIS)、白令海影响研究(OESIS);与全球系统有关的北极过程、北极地区冰川和伏盖物质平衡研究;北极地区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研究(OATE);北极地区的自然过程、北极海洋/海岸/河流系统研究(LOIM)北极地区陆地生态系统扰动和复原研究;北极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北极地区人口和生态系统动态研究;北极地区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工业化对北极地区的环境和社会的影响研究;环北极地区快速文化变化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有关科研机构从80年代开始先后组织了一些相当规模的北极考察研究。例如,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与北极国家挪威的卑尔根大学合作,开始北极——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比较研究的合作。1993年,中国召开首次北极科学研究讨论会,讨论了中国北极科学研究的方向和战略设想。1992年开始,国家海洋局二所与德国极地研究所基尔大学和不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匿名用户 于 2022-06-25 23:27:06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