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养殖规模的现状
摘要:奶牛养殖规模的现状原料奶生产环节一直是制约我国奶业健康发展的瓶颈,奶牛养殖模式是影响原料奶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奶牛养殖模式主要是散养、养殖小区和牧场,其中散养奶牛存栏量一度超过60%。然而自2007年以来,由于饲料、人工价格上涨,国家政策支持等情况的影响,这一情况发生了改变。根据《中国奶业统计资料2012》显示,全国平均奶牛养殖规模从2007年的每户5.6头增长到2010年的每户7.1头。散养(养殖规模1头~4头)的养殖户从2007年的215.9万户下降为2010年的175万户,存栏量从594.2万头下降为433.9万头,养殖户数和存栏量年均分别下降5.1%和7.5%,下降趋势明显。养殖规模在5头~99头的规模上,养殖户和存栏量都有增长,但增长的幅度并不大,分别为2.2%和1.8%。反观养殖规模在100头以上的情况,无论是养殖户数还是存栏量,均表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100头以上养殖规模的养殖户数从2007年的7864户增长到2010年的11142户,年均增长9.1%;存栏量由2007年的244.5万头增长到2010年的503.1万头,年均增长19.7%,特别是1000头以上养殖规模,年均存栏量增长率高达30%。截止2010年,养殖规模在100头以上的养殖户数仅占全体养殖户数的0.6%,但这一规模的存栏量比例已经高达30.7%。而同期散养的存栏量比例下降为26.4%。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奶牛规模化养殖趋势已经基本形成,其中养殖规模在100头以上的养殖场发展最为迅速。我国奶牛规模化养殖趋势基本形成,其中养殖规模在100头以上的发展最为迅速。2007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匿名用户 于 2021-04-04 09:27:52上传分享
为了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做好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发展林业经济,结合我县扶贫攻坚建设项目实际,经局党组会议研究,拟将黄牛养殖及加工项目列为“十四五”期间重点项目 复杂的地形引起水热条件的再分配和营养物质转化的变化,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植被类型,林草插花分布的生态系统,具有草木繁茂、草种多、草地发生发展多种多样的特点。 常见的草本植物有野谷草、林地早熟禾等根苹禾草和相当比重的豆科牧草与杂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