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光与光合作用1
摘要:说起廉让桥,老大爷说:“这座桥传说是北宋时颍桥的一位叫廉让的商人途经此地,怜惜百姓渡河困难捐银所建。桥建成后,廉让每过此桥,总是让别人先过,自己后过桥,后人为彰其德行把这桥命名为廉让桥。清同治十年(1871年)七月重修此桥。桥南立有代理知县胡庆騮撰文县丞徐有源书丹的“重修廉让桥”石碑二通。桥高7米,宽5米,长10余米,四墩三孔,(是为纪念三贤设计的)东西各立1米高的11柱桥栏,整座桥用的红石头都是从襄城县首山运来的。(首山产的红石石质红润鲜艳、质地纯净,一直是中原地区人民最喜爱、最重要的生产生活用品和建筑构件。在春秋时期,周襄王避难于此,用红石筑城,始有“襄城”;在汉代,石雕艺术蓬勃发展,工匠用红石雕刻石画像,记载历史;隋唐时期,佛教和儒家文化空前发展,乾明寺、文庙内精美红石雕刻,见证繁荣。红石捞簸、红石石磙、红石碾盘、红石石磨、红石牛槽、红石石臼等红石器为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红石过梁、红石门墩、红石雕刻等建筑构件传承了明清风貌,雷洞村、胡家寨、廉让桥等古村落记载了历史兴衰,红石渠闸、红石桥等建筑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你看,过去也没有现在的先进工具,这一根根石柱及石柱的和尚头,这一块块凿方方正正的石头,还有这一块块栏板都是那时的工匠用錾子和锤子一下下凿成的。这桥栏板也是用卯榫结构连接的。足以说明一千年前的人们的智慧。”说到这里,从背面又来了一位与我年龄相当的身着浅蓝外衣的中年男子。看着桥下东西两面种着玉米和大豆的河滩,问起常大爷:“咱这河里啥时候都断流了?”大爷说:“咱这跳条河,叫文化河,以前一年四季都是半河水,一二十年前上游扎闸住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匿名用户 于 2020-09-22 10:02:29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