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我”的状态
摘要:“忘我”的状态禅宗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以及印度哲学家奥修提出的忘却,“当心灵正确时,‘赞同’与‘反对’都被忘却了”。而西方的精神分析学派中,荣格和西尔雅奥·方迪的学说却表达了一种“空”,而这种空实际上是将个人融进自然,成为一种忘我的状态,即内心对自然和现实的一种接受。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中的“无”是指不要去抗拒尘埃,不要去试图反抗,实际上似乎是一种超越潜意识的状态,让意识与潜意识不再斗争。“荣格的精神分析方法认为,从根本意义上达成心理疾病患者的心灵在意识,个体潜意识与集体潜意识(无意识心理,所有人类共性的心理)的融合或沟通,如果一个人的心灵能自由穿行于这三者之间而不阻碍,这就是空的状态,同样也是无我的状态,这与禅的顿悟状态是一样的。在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中,也提到人的自我实现,是一种忘我的状态,“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泼地、无我地体验生活,全神贯注忘怀一切。生活之中,当我们每一个人面对环境的改变,情感的改变,自我追求的成败,都面临内心深处的痛苦与不适,面临着主观与客观的冲突,怎样与面前的现实融为一体,与环境不去冲突,重要的是学会“忘我”,用最通俗的话说“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当你从富人变成穷人时,就要学会忘我,忘记我是谁,“我”只是自然中的一个细胞,因为从原始开始,你本是无的。当你从曾经受人追捧变为孤寂难耐时,你同样要忘记你是谁,“我”只是我,而不是一个有标签和符号的我,回归到最本质的心灵深处,在失恋的时候“忘我”,忘记你是谁的爱人,回到“我”那个本来就存在的我,而不因别人的赞同与否定而改变自己的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匿名用户 于 2022-10-11 23:08:30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