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丢掉图们江出海权
摘要:民国时期丢掉图们江出海权自古以来,日本海西岸的图们江出海口沿海一带,均为我国领土:吉林边民长期在日本海从事渔捞及海运、贸易等经济活动。据考证:远在公元前17世纪~22世纪的夏商时代;生活在图们江流域的边民(当时称为肃慎族人)就用植物纤维纺绳,用骨针编制渔网,系上石制或陶制网坠沿图们江口及沿海一带进行渔捞生产。进入唐朝后(公元618年~907年),挹娄称雄一方,建立海东盛国———渤海国,渔猎业在当时的渤海国的经济生活中更占有重要地位。尽管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加之海上作业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吉林边民耕耘日本海的劳作却履险如夷,锲而不舍。直至清王朝统治时代,由于世界列强的不断入侵,通过《瑷珲条约》(公元1858年)、《北京条约》(公元1860年)等不平等条约,加剧蚕食我国领土,东北地区丢掉了黑龙江以北及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沃土,从此吉林省失去了距图们江出海口15千米的疆土,只仅仅保留了边民由图们江口出海的权利。但即便如此,吉林边民耕耘日本海的经济活动却依然如故。据史料记载:在清王朝统治及民国时期,每年由图们江口出海从事交通运输、贸易及渔业活动的船只达千余艘以上。此间,不仅开辟了由珲春县一西水罗里到新泻、元山至上海的近海航线;在珲春县蒙受大旱的灾荒之年,还曾通过海运从浙江宁波调粮赈灾。1902年~1935年,吉林渔民经图们江口出海,多集中在海口沿线及毛口崴(现俄波塞图)一带捕鱼,人数达千人之多。当时渔民多使用木船、拉网和刺网,从事沿岸或近海捕捞,主要渔获对象为鲑鳟鱼类,其中大麻哈鱼约占总渔获量的80%左右,其他为鲭、鲳、鲽等鱼类。每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匿名用户 于 2022-09-04 23:42:17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