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电镜技术
摘要:冷冻电镜技术课程学习报告一、课程所讲基础知识回顾1、电子显微镜成像技术的发展历史(1)上世纪50年代的负染技术(分辨率2mm):该技术的原理为重金属燃料与H结合,特点为对电子散射强,视野暗,衬度大,易观察到生物材料。但不足之处在于染料颗粒较大,不易进入分子内部。此外,因样品需要脱水处理,会造成结构失真。(2)上世纪60年代的三维重构技术三维重构的数学原理为傅里叶变换,其关键性质为:三维函数投影的傅里叶变换等于该三维函数傅里叶变换在垂直于投影方向上的中央截面。因此,通过对待测立体物质的多角度投影信息采集,可以借助数学的桥梁,重构出该物质的三维结构。显然,对待测物质投影采集的角度越多,越精确,重构出的三维图像越接近真实。在60年代,T4噬菌体的结构通过该方法被成功解析。(3)上世纪70年代的电子晶体学即根据电子衍射的花样确定物质的晶体结构。被观测的物体通过物镜形成衍射图样,而这些衍射光束的低散射角部分再通过透镜而形成显微像。该方法相当于对原物体进行两次傅里叶变换,一为将物体转换成衍射谱,二为逆傅里叶变换使衍射谱重构成显微图像。在70年代,电子晶体学的发展使得第1个膜蛋白结构被成功解析。(4)上世纪80年代的快速冷冻技术(分辨率达到0.2nm)主要原理为将样品快速冷冻在玻璃态的水中,样品不需脱水,结构与在溶液中相同,呈天然状态。因此,电镜成像得到的更接近原物质的真实结构,且分辨率高。2、冷冻电镜技术介绍(1)关于玻璃态冰:冰的结构多种多样,包括六角形冰、立方体冰等,其物理状态与冷冻速率有关。若要形成玻璃态(即无定形态)的冰,需要冷冻速率达到每秒钟104摄氏度。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匿名用户 于 2022-08-11 23:20:43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