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红利文献综述
摘要:一、人口红利的概念人口红利的概念是由国外经济学家在研究东亚经济奇迹时首先提出的。1998年,联合国人口基金在《世界人口现状(1998)》中正式使用人口红利一词,使人口红利这一概念逐渐为学界认同和使用。DavidE.Blooml等在研究人口转变对东亚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时首次提出“demographicgift即人口礼物或红利。此后,DavidE.Blooml等明确提出人口转变将产生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即“demographicdividend”,指出生育率、死亡率的降低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给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机会窗口。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7)指出: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使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依次形成从高少儿、低老年型的高人口抚养比,到低少儿、低老年型的低人口抚养比,再到低少儿、高老年型的高人口抚养比的三个不同阶段。在第二阶段,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人口抚养负担轻,人口生产性强,社会储蓄率高,有利于经济增长。这一人口年龄结构最富生产性的过渡时期通常被称为人口红利期,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这种潜在贡献就是人口红利。国内,许多学者也对人口转变过程中产生的人口红利做了一些研究,如蔡昉、于学军等学者具体界定了人口红利的概念,指出在人口变动过程中,会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也就是少儿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在一个时期内都比较低的局面,并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总人口“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而且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年龄结构的这种变化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匿名用户 于 2022-08-11 23:18:32上传分享